良好家風家訓的傳承有何意義?
眾所周知,好家風濃縮著華夏子孫幾千年來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是涵養核心價值觀的3點半重要源泉,是核心價值觀的微觀體現,更是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陪樹良好家風,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對凝魂聚氣開展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匯聚實現“中國夢”精神動力,具有不可代替的價值和意義。
一.好家風是中華名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家風是指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是家族最核心的價值。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的中國家庭台中太平區當鋪非常注重門楣家風,重視庭訓家教,講究“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遵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同的家庭,家風的呈現形式不盡相同,有的是有形的文字、成型的為人處世格言,更多的是無形的言傳身教、隱含于每個家庭成員的日常行為中。古人關于家風的名言、警句汗牛充棟,據統計,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就有一百二十多種。自古至今,為世人尊崇而廣為流傳的有:孔子對兒子孔鯉的庭訓、諸葛亮的《誡子書》、陶淵明的《貴子》、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朱熹家訓》、周怡的《勉諭兒輩》、吳麟征的《家誡要言》、古訓《增廣賢文》、朱柏廬的《治家格言》、被譽為20世紀中國“三大家書”的《梁啟超家書》、《曾國藩家書》、陳毅《示女兒》詩等等,不一而足,無不體現良好家風關于修身、治家、立世的思想光芒。細品中國傳統家風,其思想淵源主要是儒家精髓的聚集,其核心內容歸結起來不外乎“五常八德”,即“仁、義、禮、智、信”、“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不管是耕讀傳家、家國天下,還是積德行善、仁孝清廉,好家風濃縮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得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家風是傳承道德的重要載體,對良好家風的傳承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傳承。
二.家風傳承務須博采眾長、與時俱進
有言道:“人必有家,家必有訓。”各家有各家的規矩,各家有各家的傳統。盡管家風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間卻能形成交集,這個交集形成中華優秀道德觀念,是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現。
家風既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共性,又有彰顯家庭本色的鮮明個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是中國傳統家風的共性。孔家嚴謹治學、楊家滿門忠烈、岳家精忠報國等,是世人所熟知、景仰的家風個性。
家風具有時代特點。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家風典范:封建社會的家風與民國時期的家風有區別,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家風與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家風會不同。如:諸葛亮《戒子書》“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陸游《示子孫》“富貴茍求終近禍,汝曹切勿墜家風”;
《朱柏廬治家格言》要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曾國藩留給家人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郭德綱教子“吃虧無妨,但當防欺詐”等等。既各具特色,又被深深打上時代烙印。
家風有積極的、先進的、開放的、可以直接保留傳承,也有消極的、落后的、封閉的、需要改進改造的。所以傳承家風,應該堅持魯迅先生“拿來主義”的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己來拿。”運用毛澤東同志教導我們的方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做到人為我用、推陳出新。我們應該禮敬傳統,讓勤勞守信、儉樸持家、睦鄰友善、耕讀孝義、詩書禮法、厚道正直等良好家風薪火相傳。更應與時俱進,賦予家風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聯系。惟有如此,家風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才能匯聚成傳承中華文明的正能量,為改革開放宏業添磚加瓦,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宏偉目標推波助瀾。
好的家風家訓有哪些?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德惟賢,能服于人。
劉備《敕后主辭》
評: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北宋) 邵雍《戒子孫文》
評:教育的精力應主要放在中等生身上,其效率才最高。
■吾人生于天地之間,只思量做得一個人,是第一義,余事都沒要緊。
做好人,眼前覺得不便宜,總算來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覺得便宜,總算來是大不便宜。千古以來,成敗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覺悟?真是可哀!吾為子孫發此真切誠懇之語,不可草草看過。
以孝悌為本,以忠信為主,以廉潔為先,以誠實為要,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
善須是積,今日積,明日積,積小便大。一台中南區當鋪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喪身亡家者,豈不可畏也!
(明)高攀龍《高氏家訓》
■你發憤立志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氣來。
(明)楊繼盛《楊忠愍公遺筆》
■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驕養太過的,好看不中用。
(明)姚舜牧《藥言》
■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棄其在我者,毋強其在天者。
(明)袁衷等錄:《庭幃雜錄》
■志之所趨,無遠不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
愛覺新羅.玄燁:《圣祖庭訓格言》
■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怨于彼,妄則無害于身。……止謗莫如自修。
(魏)王昶:《戒子侄》
■恭為德首,慎為行基,愿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謄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動。……
(西晉)羊祜:《戒子》
■勤學行,守基業,修閨庭,尚閑素。如此,足無憂患。
(南朝.齊)蕭嶷《戒子》
■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
李世民《帝范》
評:一個“孝”字,一個“恭”字,概括多好啊!我常覺有愧于父母養育之恩,得之太多,報之太少;不恭于上級太多而不覺,故常使小頭頭們不喜歡,此多源于自我感覺良好,有自負病。
■藏精于晦者則明,養神于靜則安。晦所以蓄用,靜所以應動,善蓄者不竭,善應者無窮。
歐陽修《示子》
評:外表憨厚,要木訥,內心清楚,精明,這樣就叫大智若愚。我則有點相反的味道,要少說話,同時,要內心專一純正的做事,讀書,這樣才真正地自然而然地內藏大智,外表若愚,孔子說: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看來,若敏于言而訥于行,則小人一個了。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賢地位也。
(北宋)范純仁《戒子弟言》
■人生世間,自有知識以來,即有憂患不如意事。小兒叫號,皆有不平。自幼至少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雖大富貴之人,天下之所仰羨以為神仙,而其不如意處,各自有之,與貧賤人無,無特所憂患之事異爾。故謂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間,無足心滿意者。能達此理而順受之,則可少安……
言忠信,行篤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鄉曲之術。蓋財物交加,不損人而益己;患難之際,不妨人而利己,所謂忠也。有所許諾,絲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所謂信也。處事近厚,處事近厚,處心誠實,所謂篤也。禮貌卑下,言辭謙恭,所謂敬也……
凡人行己,公平正直。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至 于君子而偶罹于災禍者,多由自負以召致耳……
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貧賤而不可無者,節也貞也;富貴而不可有者,意氣之盈也。
方孝孺《家人箴》
■一孝立,萬善從,是為肖子,是為完人。
凡人為子孫計,皆思創立基業。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產而房產,已失其本矣……
(明)姚舜牧《藥言》
評:《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說: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何為計深遠?就是分清哪些是他生存發展的“至大至久”的東西,觸龍說的培養長安君的能力、威信,此處說的“心地”、“德產”都是“至大至久”的東西,它是和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所說的“素質”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我所強調的習慣養成教育、乘著小時候記性好把名篇中的大部背上來的設想,算不算“至大至久”的東西?總的說,要為孩子的生存發展“授之以漁”,不能只“授之以魚”!
■知有己不知有人,聞人過不聞己過,此禍本也。
打掃光明一片地,囊貯古今,研究經史。
“豈可動我一念”,此七字真經也。
少年人只宜修身篤行,信命讀書,勿深以得失為念。所謂得固欣然,敗亦可喜。
人品須從小做起,權宜、茍且、詭隨之意多,則一生人品壞矣。
器量須大,心境須寬。
一念不慎,敗壞身家有余。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
評:少年人做任何事都不如讀書合算,在當今社會更是如此,求之于人不如求之于自己的大腦,二十五歲前應將基礎的東西全部學到手,將來發展就不可限量。我的少年時光,浪費時間太多,一是自己不懂珍惜,二是沒有高人指點,我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蠅頭小利上,應“勿深以得失為念”,否則,假如我現在是博士,我難道需要整日算賬過日子嗎?我為經濟浪費了太多時光,反過來是始終解決不了經濟問題,沒有把握解決問題的根本。這個問題今天對我仍有注意的意義,只有一個前提,保證身體健康,其余都可不顧,我的教書職業已基本走到了盡頭,前面剩下的只是重復,而且還有可能倒退,要把精力重新聚集起來對準學習,再過三二年那真的是無回天之力了。
要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從點滴做起。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流,積為江河;星星之灼,燎于原野,其始至微,其終至巨。
■沉默緩畏,遇物和而有容,語言舉止務淹雅凝重,喜怒不形于色,然后可以為佳士。
(北宋)梁燾《家庭談訓》
評:對穩重的人人們容易產生信任感,我以前有點嬉笑無度,今后要注意這一點,要想著說話,不要搶著說話,要舉止安詳大方,要內心純正專一淡泊。要怕人說聰明、腦子好,不要怕人說蠢、笨、呆、癡、傻。
■食已無事,經史文典謾讀一二篇,皆有益于人,勝別用心也。
(南宋)江端友《戒子》
評:此為上乘養身之道!
■才不宜露,勢不宜恃,享不宜過。能含蓄退遜,留有余不盡,自有無限受用。
淡泊二字最好。淡,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無他妄念,此心多少快活!
看圣賢千言萬語,無非教人做個好人,人謂做好人難,余謂極易。不做不好人,便是好人。
■童子涉世未深,良心未喪。常存此心,便是作圣之本。
■夜臥不眠,常須息心定志,勿妄籌畫無益之事及起邪思。當審觀此身暫聚不久,既死之后,急急殮藏,蓋其敗壞不可堪見,方此之時,誰為我者?如此思之,用意勞神、鑿空妄作、名利之心可皆灰滅。以此涉世,遇患鮮矣。
(南宋)江端友《戒子》
評:也算是看破紅塵。
■余平生不肯說謊,卻免卻許多照顧前后。
評:一句話道出了不說謊的好處,這也是使自己身心少受累、活的輕松的重要一條。
■做人要存心好,讀書要見理明。
■無哲不愚。
評:愚是外在的表現,愚是形似簡單實質大徹大悟掌握了事物基本規律的的表現。
■阿諛從人可羞,剛愎自用可惡,不執不阿,是為中道。
(明)姚舜牧《藥言》
■做人最忌是陰惡。處心尚陰刻,做事多陰謀,未有不殃及子孫者。語云:有陰德者必有陰報……先人有言:“存心常畏天知。”吾于斯語,夙夜念之。
好家風,好家訓作文80字左右
大哥,80個字就一句話的事,不夠吧?為你奉上一則,敬請參考:
好家訓好家風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歷史上見諸典籍的家訓并非鮮見,為后人稱頌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國家規家訓的一大特點,成為日常生活行為規范的有機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一些家風家訓中的精華融入新的道德建設中,許多膾炙人口的家訓,已經是“家家之訓”,形成家家之風。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范、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它首先體現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風建設是我國歷史上眾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從古至今,顏之推《顏氏家訓》、諸葛亮《誡子書》、周怡《勉諭兒輩》、朱子《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等都在民間廣為流傳,閃爍著良好家風的思想光芒。歷史上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 等等,同樣展現著良好的家風。“非淡澹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訓至今為世人尊崇。好的家風不但對自己有利、對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響著大眾的道德水平與社會的風氣。
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風好,這個人就會茁壯成長;原生家庭不重視家風建設,這個人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好的家風會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良好的道德氛圍、健康的思想氛圍、積極的情感氛圍、認真的學習氛圍、節儉的生活氛圍等等。正是這3點半種氛圍,造就了一個個身心健康的人、有作為的人乃至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可以說,好家風打造了兒童成長的好搖籃。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婚姻家庭領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戀愛觀上的拜金主義、婚姻中的草結草離、家教中的過分溺愛、孝親中的漠視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會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視家風建設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訓是沉痛的。它從反面證實了家風建設的重要性。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新形勢下重提家風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建設影響著社會建設,好的家風會帶動好的社會風氣。所以,好家風就是一種正能量。我們要從每個家庭做起,讓家家有個好家風、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堅持下去,社會的正風正氣就會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就會進一步提高。
我家的好家風好家訓的故事
很多名人都有家風家訓,我們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說也有什么家風家訓,那一定是爸爸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百孝順為先。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愛幼,他們自己也在身體力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我們家是個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與我們合住,十多年來一直其樂融融,在小區里傳為佳話。爸爸是山東人,不喜歡甜食,但對外婆做的菜從來不挑剔,總是裝作很愛吃的樣子。媽媽現在還經常講起外婆給爸爸吃桂圓肉的故事,那是爸爸第一次見丈母娘,外婆按紹興習俗給爸爸做了一大碗桂圓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咬著牙吃下,外婆以為爸爸喜歡吃,以后經常給他做,一吃就是兩年多,直吃得爸爸哭笑不得。每次家里有重大事項需要討論,開始大家嘰嘰喳喳發表意見,實在不能統一,最后大多是聽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話說,這就叫百孝順為先。外公外婆年紀大了,有時會因為小事爭吵起來,爸爸媽媽總是耐心勸說,從不頂撞他們,即使有時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沒有道理,爸爸媽媽也沒有絲毫責怪他們的意思。爸爸總是說,孝順孝敬,沒有順沒有敬,哪來孝?對長輩首先是順從,要讓他們順心,感覺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盡可以由著他們來。爸爸還常說,孝敬無底線,就是說對大人盡孝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終點,只有起點。“百孝順為先”,“孝敬無底線”,我要牢牢記住這幾句話,把它作為我們的家風家訓,從小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還要把這幾句話告訴其他小朋友,讓他們和我一樣,大家共同做新時期的優秀少年。
良好的家訓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古代一個關于教育的典故:孟母三遷。典故的意思是說,孟子年幼時,孟母為了孟子教育,三次搬家的故事。第一次,孟母帶著孟子搬到墓地旁,孟子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第二次,他們搬到市集旁邊,孟子又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最終孟母帶著孟子搬到學堂附近。孟子就學著附近學堂的學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 可見,孩子雖小,不懂事,但學習本領是極強的,身邊的人是什么樣,身邊的環境是什么樣,孩子就會是什么樣。如果家長沒有為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榜樣,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孩子也不會得到很好的家庭教養;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很有教養,那么他的家庭教育一定不會差。
有些家長會說,這些學校老師會教的。事實并非如此,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為孩子除去上學的幾個小時,其它時間都是與父母在一起,這時候父母的一言一行,思想情趣和道德觀念都在孩子的眼中,經過耳濡目染,孩子也就學會了相應的思維與觀念。家風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家長切不能忽略。
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家長首先要做到“其身正”,只有家長做到了,孩子自然也就跟著學會了。在有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家風家訓的家庭中,孩子才會得到良好的教養。教養與家境無關,與家風有關。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高素質,有教養,家長們可要好好教育孩子,塑造良好家風。
培育和傳承良好的家風有哪些重要意義
家風,對家庭來說,是家庭中穩定的思想、心理和行為模式。家風通過家庭成員接人待物、為人處事、生活方式、道德行為等方面的特點表現出來,其核心是家庭的價值觀,所體現的是一種特定的家庭文化,是家庭的靈魂,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對社會來說,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一個個家庭的家風構成了整個社會的風氣,而社會風氣如何,又對家風產生作用。家風正,可以抵御不良社會風氣對家庭成員的影響,家風不正,會阻礙社會良好風氣的傳播。
擴展資料:
家風形成過程:
家風,如同一個人有氣質、一個國家有性格一樣,一個家庭在長期的延續過程中,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習和風貌。這樣一種看不見的精神風貌,摸不著的風尚習氣,以一種隱性的形態,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員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體現出這樣一種習性,這就是家風。可以將家風理解為家庭的風氣,將它看作是一個家庭的傳統,是一個家庭的文化。
傳統作為人類代代相傳的行事方式,是從過去延傳到現在的事物。沒有經過較長時間的過濾和沉淀,就形成不了傳統。家風作為特定家庭的傳統,也是該家庭長時期歷史汰選、傳統沉淀的結果,是一輩又一輩先人生活的結晶。
極端地說,沒有家風,本質上也是一種家風。
家風有別于家庭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它是一個家庭的性格特征。雖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為教化的資源,對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響、沾溉浸濡的意義,但家風是一種不必刻意教誡或傳授,僅僅通過耳濡目染就能獲得的精神氣質,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意義。《魏書》卷九十一中的"漸漬家風",就極為生動形象地詮釋了這一過程。通俗地說,可以把家規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書,而家風則是經由長期教化后的結果。
好家風好家訓手抄報內容摘要
無論大家、小家都要有一定的家風家訓,“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家有家風”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家風家訓是什么呢?今天我就談一談我家的家風家訓吧。
所謂的家風就是自己家里的風氣,家里的風氣好不好就會影響到子孫后代。我們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風台中大雅區當鋪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團結向上,孝敬父母。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的更遠。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家的家訓是尊敬老師、長輩,勤勞節儉,懂得持家,鄰居之間和睦共處。自小受家庭和父母的影響,把勤勞、節儉的作風來規范自己的行動和價值觀。我會努力去做,同時也會影響周圍的人,讓他們也做到。我現在還能主動向長輩們問好,同學之間搞好團結,有時和同學鬧點小矛盾,是我的錯一定主動向同學道歉,不是我的錯也不追究,退一步海
闊天空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業做完了,才能有娛樂時間。當天的事情當天做,不能拖拉,每天要運動,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個好的家風家訓能讓我更加了解到了中國文化的進步,台中大安區當鋪讓我們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長大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我希望我家的家風家訓能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家風家訓是一種正能量,我們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要從每個家庭做起,弘揚民族精神。
我的家風家訓手抄報資料(二)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和家訓,家風對每個人都有著潛移默化而重要的影響。它就像春風吹人、下雨淋人一般滋潤,影響著人們。
說起家風,我認為是家里人的一種行為,對別人熱情爽快,做事遇到困難時有執著性、不食言,這些都能算得上是家風。一個家庭的興旺發達,不在于一時的富有,也不在于財產的多少,而在于家風的好壞。家風靠的是家教,把良好的家風融化在一家人的心靈和血液之中,才是最重要的。有良好家風的一家人就會懂得勤勞是一生中的第一目標。
一個好的家風可以讓一個孩子能很好的成長,而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很好的家風中,在家中父母難免會因為一些小事爭吵,但他們從不會互相指責、斥罵,展現在我面前的
是他們理性的一面。平時在家中媽媽也會常常嘮叨:在學校應該怎么尊重老師同學,更會講一些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還款理。時間久了我腦海中也會時不時是出現這幾句話,與其說是生我養我的母親,不如說她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導師。
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訓是:尊敬老師、長輩、同學和任何有殘疾的人;勤勞節儉懂得持家;遠親不如近鄰,好好對待鄰居;勿以善小
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家訓,是自古以來存在在每個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它們定為家訓,是為了讓下一代牢記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璀璨,我會努力做到,同時也會影響周圍人,讓他們也做到。
我的好家風家訓30字以內
家訓是一個家的文化是一個家的根基,經歷千千萬萬年仍閃爍著光芒散發著無限的生命力。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一個家庭都走過荊棘走過風景,留下的全都是精華和精髓。人是組成家庭的元素,是最具活力最具有創造力的一脈相承。我家的家訓即是:百善孝為先,做個善良的人
最多人推薦的當鋪當鋪-上億網網址http://0588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