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國外比較好的新聞網站
作者:徐得得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186899/answer/2254134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亞洲范圍:
1、NHK WORLD NHK WORLD English
日本的公共廣播機構,由于不受商業考量驅動,所以操作嚴格,關注的選題嚴謹,報道一般準確。(另,NHK的英語放送簡明易懂)
2、半島電視臺網站 Al Jazeera English
半島電視臺一脈相承自BBC阿拉伯臺,新聞內容準確可信度高,速度快,是西亞、中東地區信息的第一新聞源。在地區事件的報道上有中東自己的聲音,與歐美老調不同。
(南亞印度那邊的媒體我不太關注,而且主要媒體的網站被墻在門外了。)
歐洲范圍:
1、BBC BBC – Homepage
英國的公共廣播機構,不用多介紹,世界級的媒體地位在那里。
2、金融時報網站 World business, finance, and political news from the Financial Times
英國金融財經大報,報道手法專業,對中國也非常關注,另有FT中文網。
3、路透社 Breaking News, Business News, Financial and Investing News & More
以財經見長的國際通訊社,速度快,信息總量大。另有路透中文網。
4、俄塔社 ITAR-TASS
也是通訊社,承前蘇聯國家級通訊社的血脈,俄羅斯及周邊的新聞可以去這里。
(德國、法國的我了解不多,待補充)
美國:
1、國內的主要電視網:
(1)哥倫比亞廣播當天撥款公司新聞臺 CBS NEWS CBS News – Breaking News, U.S., World, Business, Entertainment & Video
(2)美國廣播公司新聞臺 ABC NEWS ABC News: Breaking News & Latest News
(3)全國廣播公司新聞臺 NBC NEWS NBC News – Breaking News & Top Stories
(4)福克斯新聞臺 Fox News – Breaking News Updates
(5)CNN CNN.com International
前四個報道集中在美國的新聞,CNN相對國際化選題程度高一些。
2、國家公共廣播NPR NPR : National Public Radio : News & Analysis, World, US, Music & Arts : NPR
美國的公共廣播機構,非商業導向,嚴肅話題多一點。
3、赫芬頓郵報 Breaking News and O台中霧峰區當鋪pinion on The Huffington Post
我認為最好的純網絡新聞網站,綜合信息也挺多。
財經新聞應該怎么看?
首先,在當今的社會,除非你的生活能夠遠離金錢,否則不管你喜不喜歡,人人都需要關注財經新聞,并且不僅要關注國內的,更要關注國際的。因為這些年來地球變得越來越小,全球經濟已經一體化,大家可謂都生活在一個村里――地球村。任何地方發生的財經事件,都可能間接或直接影響到如何理財。說白了,財經新聞將直接關系到你我錢包的大小。
然而,每天,甚至每時每刻,報紙、雜志、電臺、電視的財經新聞猶如潮水向我們涌來,我們究竟該關注哪些呢?
記得以前我剛到美國時留意到,中美兩國所播報的新聞,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那時國內電視、電臺里的新聞一般都是特大喜訊,全是形勢一片大好的消息。而打開美國的電視、電臺,新聞里的所謂Breaking News(突發爆炸性新聞),不是殺人就是放火,不是搶劫銀行就是偷盜汽車;財經新聞也是愁云慘淡烏云一片,不是失業率又高了,就是股市下跌了。
美國不是超級經濟大國嗎?好萊塢、華爾街是美國的象征,科技文化領先于全球,為什么輿論媒體到處傳播著壞消息?難道就沒有一條值得報道的特大喜訊嗎?于是,在大眾傳播學的課堂上,我忍不住請教了教授。
教授解釋說:“你聽說過這句話嗎?叫‘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現在處于和平年代,社會穩定是常態,這類新聞可以忽略不計,只有殺人、放火這類非常態事件,才會被當作新聞報道出來。新聞就是要報憂不報喜,因為喜本該是常態,不足掛齒。”
原來如此!怪不得我常常聽美國人說:No news is good news(沒有新聞就是好新聞)!為了進一步理解這句英語短語,我還特意查詢了它的出處。這句在美國眾所周知的短語,源于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1616年)說過的一句話:“No news is better than evil news.”(沒有消息要勝過邪惡的消息)。隨著歲月的流逝,這短語被后人用來形容在惡劣的情況下,比如戰爭或瘟疫,如果沒有失去親人的壞消息,這就意味著是好消息!
其實看財經新聞也一樣,大家要特別留意壞消息,“好消息”根本不用去關注,因為“好”是常態,是理所當然的,比如生產力提高啦、GDP和人均收入增加啦。在一個和平的社會中,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做到這些是應該的。與此同時,任何事物都該一分為二地來觀察,即便在“好消息”中,我們也必須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到其“壞”的一面。以此來推論,對于“壞消息”我們就更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所謂Wishing for the best,preparing for the worst(做最好的許愿,做最壞的準備)。
多年來,美國人好日子過慣了,太樂觀了,他們向來Wishing for the best,and preparing for the best(做最好的許愿,做最好的準備)。前幾天,美國的電臺、電視、報紙、雜志又在報道美國國債上限的新聞,是近年來最壞的消息。美國的國債上限達到14.29萬億美元,已經超過美國GDP的90%。如果幾天之后美國國會依然無法就提高國債上限的問題達成協議,屆時不能通過借新錢來還舊賬的美國,將面臨國債違約的風險。
我們該怎樣來解讀這條壞消息呢?
一聽美國國債違約,好些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美元將隨之崩潰,于是便把美元換成黃金來避險,立刻引發金價大幅上升,已飆升至每盎司1900美元的歷史新高。
其實人們把美國國債和美元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混淆了。美國國債是指美國財政的收支信用,一旦違約,即意味著暫時沒錢還債了;而美元是美聯儲的信用貨幣,只要美聯儲的貨幣信用不垮,美元的風險是有限的。因為如果美債限額持續不斷地提高上限,美聯儲就不得不通過增發貨幣(美元)來購買美國國債,這就像給豬肉注水那樣,“注水”(如QE1和QE2)之后的美元,正是這些年美元每況愈下的根本原因。
但是,美債違約和美元崩潰非但沒有必然的聯系,而且是負相關的。一旦美債違約,就意味著美元不再“注水”了,美元將立刻走強,而金價就可能大泄了。汽車借錢很顯然,美債違約之后美國將不能借貸消費了,但債還是要還的,結果就只能勒緊褲腰帶,將變成賺一百美元頂多只能用五六十元。雖然有些匪夷所思,但終將會有那么一天。
當然說起來輕松,美債違約在短期內的危害,將大大超過這次金融海嘯引發的金融危機。更有讀者會問了,美債違約會對中國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炒美股,外匯的時候,看不了美國財經新聞怎么辦?
這個真心建議就不要瞎買個股了。沒研究很不容易賺錢。建議買財鯨投資組合,既有一攬子熱點股票組合,又有穩健績優ETF組合,可以根據需要購買。
財鯨投資全球并非傳統的券商平臺模式,而是以組合的方式將同一主題下的多只優質股票放在一起供投資者購買,類似一個一個小基金。投資者所購買的股票、比例全部是透明的,一個組合的股票通常在5~6支,每支股票所占比重、漲跌情況,以及為什么會選擇這只股票的原因都表達的很清晰。這樣不但有利于你購買更多績優股票,而且有利于熟悉美股里的優秀公司,為以后的投資打下良好基礎。
新聞傳播學就業前景好嗎
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看好的。目前在美國大約有14萬學生在進行4年制的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課程學習。據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AEJMC)的年度調查,在1998-1999學年度,估計有35000名學生取得了學士學位,3000名學生取得了碩士學位,1000名學生在讀博士。(Beasley,2001)那么,市場對新聞教育的需求到底有多大呢?美國報紙主編協會(ASNE)的調查顯示,2001年美國日報凈裁2000個記者職位。過去美國媒體用人量的標準是,每1000份發行量就有1位工作人員,現在這幾乎成了神話。據2002年5月的調查,僅《紐約時報》接近此數,《華爾街日報》每3000份發行量有1人,《今日美國報》則是每5250份銷量才有一人。而同時,美國大約有300份報紙縮減版面和規模。1999年,新聞與傳播專業畢業的學生進入傳播領域工作的有65.1%。在美國,報刊、廣播電視、公關公司、廣告公司、新媒體領域,都更愿意雇用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畢業的學生。一些人認為這是因為這些畢業生隨處可得、人工費用相對低廉而且還經過了必要的訓練。但是,不少學生沒有找到他們打算進入的領域和想要就業的崗位。
新聞教育的目標主要是滿足傳播媒體的需要。近3~5年內,中國政府對新聞傳媒將繼續奉行控制規模、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增進效益的方針,傳媒基本上台中機車借錢維持現有的規模,對新聞學類畢業生需求量有限。據調查,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傳媒對本科畢業從事一般新聞采編工作的人才需求量已接近飽和,今后不再錄用大專層次的畢業生。(何梓華,2001)同時,各類非新聞專業畢業生也蜂擁至媒體希望分食一杯羹。研究顯示,2000年以前大約50萬新聞從業人員中,只有3萬人員來自新聞專業,也就是說,95%的從業人員來自其他專業。《北京青年報》每年招聘記者,報名與錄用的比例在50:1左右。
為了緩和專業點發展過猛帶來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聞學類專業屬于長線專業,要適度控制發展規模,應在現有專業點的基礎上,著力提高畢業生的質量。但收效不大。當然,在政策范圍內媒體的增多和擴容,還是給了新聞人才一定的空間,據最近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北京市場最急需的人才是媒介、咨詢等行業,而聯徵沒過不再是前幾年的IT、商務行業。(《北京青年報》,2002年6月10日p.36)只是市場對新聞人才的要求更高了。
新聞傳播學就業方向:
新聞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范圍較廣,主要集中在新聞單位,如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或省、市級新聞單位。也可在廣告公司、網絡公司以及黨政機關、企 事業單位從事編輯、記者、策劃、文案、宣傳、公關、信息咨詢或文秘工作。做記者相對其他就業方向,就辛苦得多了,這行講究的是腿勤、手勤、眼勤,這行也講究創新、革新精神,沒有勤奮精神的人最好想清楚自己適宜干這行不。
除了當記者或者當編輯,新聞學的畢業生也有很多其他選擇。2005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式的第三批十種新職業中,網絡編輯名列其中。做一名網絡編輯,首先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聞的相關知識,對網絡上出現的新聞、信息、趨勢要有足夠的敏感度,還要能熟練使用網頁制作軟件和一些編輯發布軟 件等等。
另外,許多大企業不斷豐富企業文化內涵,新聞學畢業生在企業從事市場策劃和內部文化建設的也大有人在。同樣的,公共關系公司、會展公司、市場戰略策劃公司對于新聞學人才也有較大需求。
世界著名媒體有哪些
代表媒體:
1)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簡稱AP)
2)合眾國際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簡稱UPI)
3)路透社(Reuters Ltd,簡稱Reuter)
4)法新社(Agence France Press,簡稱AFP)
5) 俄羅斯通訊社(簡寫ITAR-TASS)
6)衛星通訊社(Sputnik news agency & radio,簡稱Sputnik)
7)德意志新聞社(Deutsche Presse Agentur,簡稱DPA)
8)新華社
拓展資料:
1、路透社
路透社的創立者保羅·朱利葉斯·路透(1816—1899年),在哈瓦斯通訊社當翻譯。1849年離開該社,在德國的亞琛設立通訊機構,利用信鴿向布魯塞爾傳遞商業及股票行情,但效果并不理想。
1850年,英吉利海峽海底電纜鋪設成功。第二年,路透于倫敦正式創辦了路透社。其傳播的內容,大部以商業消息為主,訂戶多為銀行家及證券經紀人,后來才逐漸增加政治及外交消息,開始了現代意義上的消息報道。
路透社一開始得不到倫敦報界的支持,處境艱難。如《泰晤士報》便是反對路透社最力的一家。
1858年,倫敦《廣知晨報》在路透的鼓動下,成了該社的第一個報紙訂戶。緊接著《每日電訊報》、《前鋒晨報》、《晨間郵報》、《標準報》等相繼成為路透社的經常客戶。在激烈的競爭面前,《泰晤士報》也不得不采用路透社的消息了。
在得到倫敦報界的支持后,路透社的業務迅速膨脹起來。美國的南北戰爭、歐洲的法德關系,成了其國際報道的重點。同時,路透社還將觸角伸向了未被開墾的亞洲、非洲、大洋洲,并同歐洲其他兩大通訊社展開競爭。
2、美國聯合社
1848年,墨西哥戰爭期間,為了及時報道這場戰爭,紐約市的6家大報成立了一個聯合采訪部。戰爭結束后,那6家報紙又出于共同采訪國外新聞的目的,在聯合采訪部的基礎上,合股組織了“港口新聞聯合社”。
這6家合股人,共租用兩條船,迎接入港的歐洲船只采訪新聞,所需經費由合股人分擔。1856年,港口新聞聯合社改組為紐約新聞聯合社。此后,紐約新聞聯合社便迅猛地發展起來。
哈瓦斯通訊社、沃爾夫社、路透社的最初出現,是作為以贏利為目的的個人企業來創辦的,與報界并無直接關系。
而紐約新聞聯合社,一開始就是以報紙之間合作社性質的組織出現的;其存在和發展的目的,不在乎營利,而在于為報紙提供消息。
3、法新社
全稱為法國新聞社,成立于1944年,是與路透社、美聯社和合眾社齊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訊社之一。前身是由夏爾·哈瓦斯于1835年創建的“哈瓦斯通訊社”。法新社是西方四大通訊社中資格最老的。
英國路透社創辦人朱利葉斯·路透,德國沃爾夫通訊社創辦人伯恩哈德·沃爾夫都曾在該通訊社工作過并加以仿效創辦了自己的通訊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哈瓦斯社的業台中當鋪免留車務迅速發展,僅在巴黎就有工作人員300多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淪陷,但哈瓦斯社并未停止工作。1944年8月,巴黎解放,為戰爭所迫而離開新聞社的工作人員紛紛返回。后哈瓦斯社與在抵抗運動中成立的幾個通訊社合并在哈瓦斯社原址上成立了法新社。
同年9月,法新社以法令的形式獲得臨時公共機構地位。法新社名義上是獨立的報業聯營企業,實際上是法國官方通訊社。
法新社領導機構包括三個組織:(1)管理委員會是法新社最高領導機構,委員任期三年,管委會由社長兼總經理主持;(2)高級委員會負責監督法新社章程的實施;(3)財務委員會負責監督預算的執行和財務管理。
法新社業務上分三大部:新聞部、總務部、技術部。而攝影部較小,從屬于新聞部。總社每天通過各條線路用各種文字編發新聞稿。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新聞稿訂戶約3500家。
1957年1月10日,法國政府發布一項法令,規定法新社應準確、迅速、清晰并完全獨立地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向全世界各地發消息,報道世界政治、金融、體育新聞和傳送各種圖片。報道分別用法、英、西、德、阿、葡文供稿。
其中法文稿11條線路,占所發消息文字的60%,英文稿3條線路,占所發消息文字的15%。英、西、德文稿在總社編譯,文稿在開羅中東社代為譯發,葡文在里斯本和圣保羅翻譯。
4、塔斯社
俄通社和塔斯社都是俄羅斯新聞通訊社的簡稱。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于1992年1月22日簽署命令,在塔斯社與俄新社的基礎上成立俄羅斯新聞通訊社,簡稱俄通社。
同時,俄通社中建立獨立的塔斯社機關,負責協調獨聯體各國台中大安區當鋪新聞事宜。自1992年1月30日零點起,塔斯社播發的新聞稿已正式采用俄通社-塔斯社電頭。
5、新華社
新華通訊社,簡稱“新華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通訊社,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性通訊社。現任社長、黨組書記李從軍,總編輯何平,副社長魯煒、周錫生、周樹春,中紀委駐社紀檢組長劉越,秘書長張錦。
新華社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創建于江西瑞金的“紅色中華通訊社”,1937年在延安改為現名。70多年來,隨著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新華社的職能逐步加強和拓展。新時期新華社主要擔負著黨的耳目喉舌、國家通訊社、消息總匯和世界性通訊社的職能。
履行上述四項職能主要通過三種形式:一是傳統形式的報道,包括文字、圖片、圖表通稿、專線稿、專特稿,國內、國際參考報道等;二是新形式的報道,主要是在新技術條件下興起的網絡、信息、音頻、視頻、手機短信等業務;三是社辦報刊。 新華社現有工作人員13,000多人。
6、合眾社
合眾社:合眾社全稱為美國合眾國際社,是美國第二大通訊社,國際性通訊社之一,簡稱UPI。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商業通訊社。由著名報人斯克里普斯創立于1902年。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發展勢頭強勁。1958 年,與赫斯特創辦的國際社合并組成了合眾國際社。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通訊社
每天的原油新聞數據在哪里可以第一時間看到?
很多新入門的投資者,都很郁悶,因為不知道炒石油的新聞在哪里看,也不清楚哪里有專門發布石油新聞的網站,首先我們要明白看什么新聞?石油新聞非常的廣泛,可以說所有新聞都和石油有關,但是又可以說和石油無關,作為日內投資者,我們需要知道的的東西一定是影響比較大,而且短期能影響原油石油價格走勢,這樣的新聞才值得我們去參考。根據這個原則我們歸類如下:
1、反應美國經濟數據變化的財經數據和新聞,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財經日歷或者金十數據,還有匯訊通,里面有每日所有國家的重要財經數據,特別是美國每日的財經數據。那么反應經濟好壞的數據有哪些呢?比如就業人數,失業人數,制造業也指數,信心指數等,都是值得我們去參考的。
2、反應世界經濟的數據,世界主要劃分為三個經濟體,分別是美國,歐洲,中國亞洲。因此我們要關注這三個地方的經濟狀況,可能很多投資者會覺得說那么多我們分析不過來,其實經濟現狀都是全球化,如果中國經濟不好,你覺得美國經濟能好到哪里去呢?所以關注好美國和歐洲,你就會發現經濟的好壞,找自己熟悉的,經濟分析靠的是自己的總結。
3、反應原油短期需求變化的數據,主要有中國石油進出口數據,美國原油庫存數據,中東地區產油數據,美國鉆井變化等數據,這些數據不是每天發布,都是零散發布,因此你就需要每日關注財經日歷里面都有原油的實時新聞和數據,大家只要每天打開這里,就可以看到很多重要的新聞和數據,都是自動更新,無需我們自己去動。
最多人推薦的當鋪當鋪-上億網網址http://0588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