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翻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在暮春三月,2113穿上春天的衣服,約上五六人,帶上六5261七個童子,在沂水邊沐4102浴,在高坡上吹風1653,一路唱著歌而回。
此句出自:《論語.先進》篇里孔子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等幾個弟子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輪到曾皙時,他說我和他們三個人想法都不同。我的志向就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曾皙,他所說的與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講從政,也不講出使會盟,而是刻畫一個場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從這充滿詩情畫意的描寫中,他曲折地表達出自己的理想,顯得那么從容不迫,逍遙自在,甚至有點狂放不羈。
擴展資料
曾晳,又稱曾點,字子晳,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屬山東嘉祥)人。他是宗圣曾參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篤信孔子學說。《先進》記載,他在談志向時,希望“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感嘆道:“吾與點也。”
禹的第五代孫少康封他的小兒子曲烈(子爵)于鄫地,建立繒國(姒姓)(繒國故址,在今山東省蘭陵縣西北,原名“繒邑”,以當地多產絲織品而得名)。歷經夏、商、周(改為鄫國)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
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并在魯國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后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從曲烈至巫改為曾姓,經歷54傳至巫,57傳至曾點,58傳至曾參。
曾點(曾蒧、曾皙),字皙,是鄫太子巫的曾孫,是宗圣曾參的父親,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妻子上官氏。
參考資料:曾皙-百度百科
補出下面語句中的空缺部分。(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浴乎沂 風乎舞雩
(2)覺今是而昨非
(3)情隨事遷
(4)舉類邇而見義遠
(5)江城五月落梅花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意思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2113人,童子六七人,浴乎5261沂,風乎舞雩,詠而歸4102”的意思是:暮春時節1653(天氣和暖),春耕之事完畢。(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臺上吹風,唱著歌回家。"
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農歷三月。莫,通“暮”。既:副詞,已經。
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為成年,束發加冠;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幾個成人,幾個孩子。五六,六七,都台中和平區當鋪是虛數。
——出自《論語·先進篇》
擴展資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機車借錢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之能,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段話。生動再現了孔子和學生一起暢談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輕率急躁,冉有的謙虛,公西華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寧靜,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讀性很強的文章。
參考資料:論語·先進篇_百度百科
莫春者,春服既成中者是什么意思
舞雩是2113指魯國求雨的地方,整句話的5261意思應該是:在沂水里沐浴4102,到舞雩臺上吹風,然后唱著歌兒回1653家.
出自《論語·先進》篇,
“(曾皙)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別解孔子的理想:
一是希望我們今天還有一個可以放心沐浴暢懷的山水環境。
二是在世界的和諧中能夠體會到真正平等放逸的生活。
如此才會理解“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子解釋
這段話2113的意思是:暮春三月,已經穿上了春天5261的衣服,4102(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1653,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
這段話節選自台中新社區當鋪《論語·先進》篇第二十六章。曾皙,名點,字子皙,是曾參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段話。生動再現了孔子和學生一起暢談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輕率急躁,冉有的謙虛,公西華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寧靜,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讀性很強的文章。
原文及譯文如下: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之能,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台中西屯區當鋪quot;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
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你們平時總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要怎樣去做呢?”
子路趕忙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內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問:“冉求,你怎么樣呢?”
冉求答道:國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飽暖。至于這個國家的禮樂教化,就要等君子來施行了。”
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么樣?”
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說能做到,而是愿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活動中,或者在同別國的盟會中,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孔子又問:“曾皙,你怎么樣呢?”
這時曾皙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著“鏗”的一聲,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想的和他們三位說的不一樣。”
孔子說:“那有什么關系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
曾皙說:“暮春三月,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皙的想法的。”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問孔子說:“他們三人的話怎么樣?”
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說:“夫子為什么要笑仲由呢?”
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問:“那么是不是冉求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呢?”
孔子說:“台中汽車借錢哪里見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
曾皙又問:”公西赤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嗎?”
孔子說:“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這不是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這樣的人如果只能做一個小相,那誰又能做大相呢?”
擴展資台中借錢料:
論語·先進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過猶不及”等。這一篇中包括孔子對弟子們的評價,并以此為例說明“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學習各種知識與日后做官的關系;孔子對待神、生 死問題的態度。
第二十六章寫的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傾向。
孔子認為,前三個人的治國方法,都沒有談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贊賞曾點的主張,就是因為曾點用形象的方法描繪了禮樂台中梧棲區當鋪之治下的景象,體現了“仁”和“禮”的治國原則,這就談到了根本點上。
子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
曾晳:懂禮愛樂,灑脫高雅,卓爾不群。
冉有: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
公西華:謙恭有禮,說話委婉,嫻于辭令。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百度百科-論語先進
最多人推薦的當鋪當鋪-上億網網址http://0588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