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補充對聯:讀書不知味 下一句是什么?
讀書不知味,2113下一句是不如束高閣。5261
出自:【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4102節選),原文為1653: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白話譯文:讀書要多讀多思考多琢磨多推敲,讀而不懂其中的道理,還不如把書束之高閣。像那些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你不過是整天在吞食那些無用的糟粕罷了。
這首詩表達了讀書須有疑,須用意,讀懂讀透才算是真正讀了書。
提醒人們,讀書要求理解,切莫囫圇吞棗。
擴展資料:
在袁枚提出“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之前,宋代楊萬里就曾經在《習齋論語講義序》中說過:“讀書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日‘我能讀書’者,否也!”
意思是說:讀書必須知道表面意思之下的深層意思,只知道表意也不知道深意卻說“我能讀懂書”的人,并不是真的讀懂書了。
所表達的含義和袁枚所說“讀書必須知味,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相同。
近代著名學者、文學家林語堂也有知味讀書法:“讀書須先知味。這味字,是讀書的關鍵。所謂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異。所以就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讀出味來。”
“讀書不知味”的下一句
“讀書不知味”的下一句是:2113“5261不如束高閣。”
出處:出自清4102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10。原台中大肚區當鋪文如下:讀書不1653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譯文:讀書不了解它的真實性,最好把書放在書架上。那些只看死的書呢 , 你們不過是整天在吞食那些無用的糟粕罷了。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1] 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江蘇,先后于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聲望,但仕途不順,無意吏祿。
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于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
嘉慶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
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并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擴展資料:
《隨園詩話》內容簡介:
《隨園詩話》是清代影響最大的一部詩話。其體制為分條排列,每條或述一評,或記一事,或采一詩(或數詩),乃隨筆式。
本書的編撰,旨在倡導性靈說詩論,以反對乾隆詩壇流行的沈德潛格調說與翁方綱以考據為詩的風氣。
本書于作者辭官后開始編撰,正編成書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畢沅等資助付梓。
補遺則寫至作者病故為止,成書于嘉慶年間。
讀書不知味的下一句。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
采納哦 親
讀書不知義的下一句話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蠢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清)袁牧
讀書不知義,等于嚼樹皮。
讀書當將破萬卷;求知不叫一疑存。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是什么意思?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2113的意思是:讀書而5261不懂書中闡述的4102事理,還不如把書收起來放入高閣。1653
出處: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10
原文: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譯文:讀書而不懂其中的道理,還不如把書束之高閣。那些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你們怎么樣?你們不過是整天在吞食那些還款無用的糟粕罷了。
注釋:
味:指滋味,代指書中闡述的事理。
蠹魚:又稱衣魚,學名叫蟫,一種台中龍井區當鋪寄生在書中或衣服里的蛀蟲,古人常用來稱呼那些死啃書本的書呆子。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提醒了人們讀書要求理解,切莫囫圇吞。
擴展資料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并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
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是什么意思
意思:提醒人們讀書要求2113理解透徹,切莫囫圇5261吞棗。
出處:出自清代4102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10。
原文節選1653: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白話譯文:讀書不了解它的真實性,最好把書放在書架上。那些只看死的書呢 , 你們不過是整天在吞食那些無用的糟粕罷了。
擴展資料
《隨園詩話》是清代袁枚的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著作。是一部有為之作,有其很強的針對性。《隨園詩話》所論及的,從詩人的先天資質,到后天的品德修養、讀書學習及社會實踐。
從寫景、言情,到詠物、詠史;從立意構思,到謀篇煉句。
從辭采、韻律,到比興、寄托、自然、空靈、曲折等各種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以及詩的修改、詩的鑒賞、詩的編選,乃至詩話的撰寫,凡是與詩相關的方方面面,可謂無所不包了。
內容簡介:
《隨園詩話》是清代影響最大的一部詩話。其體制為分條排列,每條或述一評,或記一事,或采一詩(或數詩),乃隨筆式。
本書的編撰,旨在倡導性靈說詩論,以反對乾隆詩壇流行的沈德台中新社區當鋪潛格調說與翁方綱以考據為詩的風氣。
本書于作者辭官后開始編撰,正編成書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畢沅等資助付梓。
補遺則寫至作者病故為止,成書于嘉慶年間。
核心價值:
《隨園詩話》主要價值在于其所闡述的性靈說詩論。其台中汽車借貸涵義是從創作的主觀條件出發,強調創作主體必須具備真情、個性、詩才三方面要素。
性靈說的真情論主張:
一、真情乃詩人創作的首要條件,所謂“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卷三),“赤子之心”即性靈、真情。
二、真情是詩歌所表現的主要內容,所謂“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卷五)。
三、以真情感人是詩的主要審美功能,所謂“圣人稱:‘詩可以興’,以其最易感人也”(卷十),此論乃針砭沈德潛的“詩教”說。
作者簡介: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台中北屯區當鋪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并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
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隨園詩話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蠢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釋義:
讀書而不懂2113其中的道理,還不如把5261書束之高閣。那些只4102會死讀書的書呆子你們怎么樣?你們不1653過是整天在吞食那些無用的糟粕罷了。
注:味指滋味,代指書中闡述的事理;蠹魚:又稱衣魚,學名叫蟫,一種寄生在書中或衣服里的蛀蟲,古人常用來稱呼那些死啃書本的書呆子。
出處: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10
擴展資料:
《隨園詩話》是清代袁枚的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著作。是一部有為之作,有其很強的針對性。《隨園詩話》所論及的,從詩人的先天資質,到后天的品德修養、讀書學習及社會實踐。
從寫景、言情,到詠物、詠史;從立意構思,到謀篇煉句。
從辭采、韻律,到比興、寄托、自然、空靈、曲折等各種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以及詩的修改、詩的鑒賞、詩的編選,乃至詩話的撰寫,凡是與詩相關的方方面面,可謂無所不包了。
內容簡介:
《隨園詩話》是清代影響最大的一部詩話。其體制為分條排列,每條或述一評,或記一事,或采一詩(或數詩),乃隨筆式。
本書的編撰,旨在倡導性靈說詩論,以反對乾隆詩壇流行的沈德潛格調說與翁方綱以考據為詩的風氣。
本書于作者辭官后開始編撰,正編成書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畢沅等資助付梓。
補遺則寫至作者病故為止,成書于嘉慶年間。
核心價值:
《隨園詩話》主要價值在于其所闡述的性靈說詩論。其涵義是從創作的主觀條件出發,強調創作主體必須具備真情、個性、詩才三方面要素。
性靈說的真情論主張:
一、真情乃詩人創作的首要條件,所謂“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卷三),“赤子之心”即性靈、真情。
二、真情是詩歌所表現的主要內容,所謂“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卷五)。
三、以真情感人是詩的主要審美功能,所謂“圣人稱:‘詩可以興’,以其最易感人也”(卷十),此論乃針砭沈德潛的“詩教”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隨園詩話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蠢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讀書而不懂其中的2113道理(味指滋味,5261代指書中闡述的事理),還不如把4102書束之高閣。那些1653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你們怎么樣(蠹魚:又稱衣魚,學名叫蟫,一當天撥款種寄生在書中或衣服里的蛀蟲,古人常用來稱呼那些死啃書本的書呆子)?你們不過是整天在吞食那些無用的糟粕罷了。
最多人推薦的當鋪當鋪-上億網網址http://058800.net